english 博天堂最新-918博天堂app 博天堂最新-918博天堂app 关于918博天堂app
| | | 知识产权打假网 | 《创意世界》杂志
编者按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翩然而至,今年的主题“知识产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立足创新创造,构建共同未来”深具意义。粮食种子、智慧农业、盐碱地改造、海上粮仓……这些农业领域关键词不仅关乎国计民生,更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交汇点。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我们见证着智慧农业的崛起、种子技术的突破、盐碱地的“变身”、海上粮仓的开发……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正是这些创新成果得以转化运用的坚实后盾。我们共同期待,在知识产权的护航下,我国农业将迎来一个更加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未来。
“智慧农业”筑牢创新基石
随着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到来,全球目光再次聚焦知识产权与创新创造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作用。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不仅强调了知识产权在推动创新中的重要地位,更凸显了知识产权在促进农业科技、专利与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藏粮于技,“智慧农业”让天下安。一位农业专家表示,只需在手机 app或电脑网页上轻轻一点,系统就能智能感知土壤的肥沃度、水分的滋润度及养分的均衡度,为植物们量身定制营养大餐。这不仅大大节省了人们的劳动力,还让作物们茁壮成长,产品品质更上一层楼。
数据显示,全球智能农业市场规模将由2019年的150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350亿美元。在我国,智能农业的发展亦受到广泛重视,智能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路径。
在“智慧农业”领域,创新与专利的交织为我们呈现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有一位名为吕名礼的农业专家,是上海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长期致力于研究智能灌溉系统。经过数年的技术革新,吕名礼和他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了“压力补偿技术”“云智慧施肥机”“云智慧灌溉系统”“农作物生长模型”等技术,并依托知识产权对其进行强有力的保护。这一系列技术能够精确监测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求,实现精准灌溉施肥,有效节约了水肥资源。
吕名礼深知专利不仅可以为保护创新成果提供保障,还可以为后续的技术推广和商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如今,在相关专利的助力下,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智能灌溉系统已经在多个地区得到应用,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他还带领团队帮助埃及的数万亩温室实现智慧灌溉的转型,助力我国“智慧农业”走向国际舞台迈出坚实的一步。
目前,吕名礼拥有专利9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在专利的推动下,像吕名礼这样的创新故事在农业科技领域屡见不鲜。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造“不毛之地”,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重要一环。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为15亿亩,其中具备开发利用潜力的盐碱地约为5亿亩。为了充分挖掘盐碱地的潜力,各地正不懈努力。
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曾拥有一块重度盐碱荒地试验田,因土壤盐碱化严重,导致作物难以生长。然而,经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十多年的精心治理与改良,这块土地终于恢复了生机。2022年10月,该研究站在长岭覆沙改良盐碱地块上种植了耐盐碱大豆品种,并进行了测产。结果显示,其平均亩产达211.08公斤,为盐碱地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多年前,科技部携手中国科学院共同启动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针对环渤海低平原覆盖的广袤5000万亩中低产田及盐碱地所面临的淡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且盐碱化严重等制约粮食生产的重大问题,科研团队集中力量,攻克了包括土壤改良、肥料利用、水资源管理及作物种植等在内的关键技术难题。目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提交与治理盐碱地相关的专利申请达140多件。
近年来,一项项技术走出实验室,一件件专利转化运用,让更多的盐碱地变成沃土。作为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主要分布区之一,吉林省西部地区正在发生蝶变:过去,吉林省大安市太山镇高家村土地盐碱度高,不少农民尝试种植水稻,但因产量低而放弃。如今,在专利技术的助力下,这片盐碱地已成功变为肥沃的水田。
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20公斤左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如今,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下,专利在农业领域正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显著节约劳动力成本,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本报记者 陈景秋)
“一粒种子” 孕育丰收希望
“遥望金秋时节,试验农场内‘身高’逾2米的巨型稻又将昂首挺立。”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夏新界如此憧憬。巨型稻不断地“长个子”,离不开夏新界团队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他们运用一系列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巨型稻新品种,多件国内外专利获得授权。
“用巨型稻新品种蒸出来的大米饭口感鲜甜软糯,米香浓郁。”该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巨型稻的优势还体现在其强大的根系和抗旱抗洪能力,在水田或旱地均能生长。此外,巨型稻的秸秆在粉碎后可用作青贮饲料,让牛羊在牧草短缺的冬季也能够吃饱肚子。
巨型稻新品种培育及种植推广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实现了“稻鱼共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平常的水稻高度不够,阳光直晒时,稻株下面的鱼虾没有了‘隐私’,生长速度会受到影响。”该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巨型稻的稻株高大、根深叶茂,可以起到遮阳效果,而且巨型稻的稻田能够蓄积更深的水,蓄水深度达50厘米至70厘米,再加上巨型稻种植密度比其他水稻小很多,为稻下水产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天然的保护屏障,水产动物又可为巨型稻驱除害虫,水产动物的排泄物还可以作为肥料为巨型稻补充营养……该团队成功打造出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模式,鱼、蛙、虾、蟹、鸭等水产经济动物在巨型稻的“庇护”下自由成长,充分体现了知识产权在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的助力,让田间地头真正地“热闹”起来。
“往年,这片盐碱地颗粒无收,自从种植了海水稻,一亩地的产量可达到1000斤以上,海水稻让盐碱地变成了良田。”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试验区,一片片的海水稻长势喜人。“海水稻是耐盐碱性水稻的一个俗称,事实上,它既不种在海里,也不用海水浇灌。”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下称海南农科院)研究员唐清杰介绍。
目前,我国盐碱地面积总计约15亿亩,其中能够用来种植海水稻的盐碱地有2亿余亩。2012年,我国组建研发团队开始了耐盐碱水稻品种的选育研究工作。2017年,我国提出“改造一亿亩盐碱地”的目标,并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联合多家科研单位成立我国首个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而海南农科院便是其中参与单位。目前,在农作物的栽培领域,海南农科院已提交30余件相关专利申请,用创新技术深耕每一寸土地,推进粮食产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常规品种的水稻根深一般在20厘米左右,而海水稻的根深则达到30厘米至40厘米,可以起到稳固沙地、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作用。秋收时节,成片的海水稻俨然成了盐碱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海水稻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比普通水稻的生存能力更强,具有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等能力。”唐清杰表示,海水稻的种植仍面临着耐盐基因改良困难、难以选育出兼具高产和强抗逆性的优良个体等难题。
面对挑战,海南农科院针对海水稻种植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利用基因测试技术,观察各个品种的水稻在盐碱环境下的生长状态,筛选出耐盐碱环境的品种,选取抗性强、适应性广的水稻品种作为母本,将其与优良耐盐水稻材料杂交,使得水稻的耐盐基因更加突出;再将杂种一代水稻与耐盐水稻材料回交1次至2次,让耐盐碱的水稻基因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
如此一来,海水稻的耐盐性、产量、抗性等性状均得到了优化改良。历经数年的埋头苦干,海南农科院成功培育出海水稻品种——“特优458”。唐清杰表示,海南农科院将进一步选育优质高产的海水稻新品种,集成配套种植技术,示范并扩大海南省海水稻的种植面积,助力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让盐碱地里飘出稻花香。
一粒种子,既蕴含着传承千年的古老农耕文明的农学智慧,也满含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以巨型稻、海水稻为代表的农业创新不仅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种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知识产权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报记者 赵振廷)
“海上粮仓”拓展产业潜能
浩瀚的海洋孕育着无限的宝藏,大量的鱼虾等水产生物资源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近年来,一些地区通过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力,增加来自海洋的优质蛋白供给,为我国建设“海上粮仓”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0个左右。乘着相关政策的东风,“海上粮仓”的建设蹄疾步稳。
探寻“海上粮仓”离不开智能918博天堂app的技术支持。在山东省烟台市渔人码头旁,直径80米的“耕海1号”屹立在海面上,这是由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研发设计、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海洋牧场”智能化渔业养殖装备平台。
该平台工作人员介绍,“耕海1号”由3个养殖网箱组合而成,每个网箱的养殖面积约为1万立方米,分别养殖斑石鲷、黑鱼、真鲷鱼。为实现智能化鱼类养殖,“耕海1号”运用物联网、5g通讯等技术,为养殖网箱搭载了水下监测系统,平台设备运行情况、水文数据、鱼类状态等信息能实时上传到指挥中心,供平台管理人员参考。
为了不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耕海1号”运用风光互补供电系统,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进行发电;该平台的海水淡化及污水处理系统每天可产出20立方米淡水,满足平台的日常用水量,实现污水“零排放”;该平台还利用其自动化投饵设备,实现鱼类投饵量的精准控制,避免鱼类饲料的浪费和污染。
同样作为“海上粮仓”的浙江省宁波市,毗邻东海,背靠象山,因盛产鲜美可口的海鲜而被誉为“海鲜宝库”。宁波市的海水鱼养殖行业主要集中于工厂化养殖和近海网箱养殖,养殖“地盘”大大缩减,而海水鱼能否在内陆养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我们有着多年的海水养殖工作经验,在一次对南美白对虾虾塘进行尾水净化工作时,科研人员发现部分海水鱼也可在低盐度的水中存活,随后科研人员便开始了海水鱼类淡化养殖的研发之路。”象山蓝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象山蓝尚)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次机缘巧合打开了海水鱼类淡化养殖的大门,象山蓝尚随即与河南大学、宁波大学等展开联合研发。
以美国红鱼、七星鲈鱼、黄姑鱼、大黄鱼、黑鲷鱼五类海水鱼为研究对象,研发团队在海水鱼淡化养殖过程中,通过盐度阶梯下降、控制投饵时间、保持水质等方式进行试验,历经半年的试验,成功完成了黑鲷鱼和美国红鱼的淡化养殖工作。围绕该技术,研发团队提交了“一种海水鱼类淡化养殖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
有了专业技术的支撑,象山蓝尚向水产养殖合作社投放了一批又一批的黑鲷鱼和美国红鱼鱼苗,进行长期养殖,海水鱼顺利“游到”了内陆,丰富了人们优质蛋白的“粮仓”。
水产养殖类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打开“海上粮仓”的大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保障人们海底粮食的丰厚储备。前不久,在中国海油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全国首个液化天然气冷能养殖示范项目正式出鱼。该项目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液化天然气行业在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方面的跨越。据了解,该项目试验期投放的红鱼、笛鲷类鱼种在40天的试养观察期内各项生长生理指标稳定,已完全适应养殖水体环境,预计年产量可达10万斤。液化天然气与海水换热后,海水水温会降低5℃左右,根据不同季节一般保持在15℃至25℃之间,非常适宜高经济价值鱼类生长。
近年来,海洋牧场建设不断推进,助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利用现代工程技术耕海牧渔,大力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正在助力我国越来越多的海域变成“海上粮仓”。(本报记者 叶云彤)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