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打红叶叶更红——国家知识产权局青年支教帮扶队赴革命老区支教扶贫纪实-博天堂最新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2/11/24 13:44:00

  “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的殷殷寄语,在每一个情在人民、志在强国的青年心中激荡。


  身为中央和国家机关第25批青年支教帮扶队的一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初审及流程管理部青年审查员曹刚在西柏坡镇通家口村八一希望学校的教室里,同孩子们一起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报告中的这段话让他倍感荣光。自2018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连年派出青年支教扶贫队赴革命老区支教扶贫,增进与基层人民群众的情谊,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着青春力量。


  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来自局专利局通信发明审查部的王晓毅,始终把“知识改变命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王晓毅从小在省会城市读书,接触到的教育资源远比大山里的孩子多得多。他凭借着这份“幸运”和勤奋,得以实现了自己的职业志向。当组织问他是否愿意到革命老区去支教扶贫时,王晓毅丝毫没有犹豫:“知识成就了现在的我,我想用知识帮助大山里的孩子改变命运。”就这样,王晓毅怀揣着自己的理想,加入中央和国家机关第21批、国家知识产权局第1批青年支教扶贫队,赴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柏坡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生活。


  郑英璇是局专利局化学发明审查部的一名审查员,她的父母都是人民教师,一辈子教书育人、甘当人梯,言传身教间在郑英璇的内心埋下了一颗奉献教育事业的种子。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郑英璇听到了身边青年支教的故事,梦想的火苗再次燃起。她当即向组织提交去老区支教的申请,接力推动老区教育事业发展。最终,郑英璇梦想成真,亲身体验了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快乐、艰辛与崇高。


  曹刚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很多人对他毅然赴老区支教的决定不太理解。曹刚说:“我是一个父亲,深知孩子们最需要什么,我有许多别人不具备的特长,可以教给孩子许多东西。”他的坚持也得到了家人的积极支持,每天他都会视频连线妻子和孩子,讲讲学校的趣事,两个孩子还主动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帮助山区的小伙伴。一个人的支教,已经变成了全家“支教”。


  还有机械发明审查部的王继君、光电技术发明审查部的张梦泽……一批一批知识产权青年,以同样的报国之志、赤子之心请缨出战。


  同呼吸共甘苦心连心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尽管大家赴西柏坡支教前都经过了针对性培训,但身临其境后还是遇到了诸多的“没想到”和“不适应”。过好“居住关”“语言关”等成了支教工作必须克服的障碍。


  西柏坡镇和北冶乡隶属于石家庄市平山县,地处太行山区,虽然已于2018年总体脱贫,但基础设施条件仍比较落后。王晓毅来到西柏坡时,学校分配他和另一名支教青年同住一间不到10平米的小屋。一张不到90厘米宽的小床、一张小桌、一把椅子,便是他的全部家当。既来之,则安之,他们自己改造住宿条件,置办工作生活必需品,在西柏坡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温馨的“家”。与蜈蚣、蝎子等常常来个猝不及防的零距离接触,也让很多人一开始不太适应,慢慢也就“和谐共处”了。


  西柏坡镇和北冶乡的方言比较难懂,不同村子部分语言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支教队员初来这里时,向村子里的老人问路,时常一个字都听不懂;和当地的干部、教师聊工作,往往也听个一知半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大家横下一条心,把方言当外语学,拜支教队的做饭阿姨为师,向同吃同住的校长请教,让学生们做翻译。渐渐地,大家拆掉了语言交流的“篱笆”,渐渐能用方言和百姓交流,不仅拉近了和当地人民的距离,更增进了与基层群众的感情,又好又快地融入进老区群众之中。


  立志向强技能拔贫根


  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教青年承担着西柏坡和北冶乡中小学的音、体、美、阅读、书法、计算机等教学和管理任务,有的同志还挂职于镇政府,参与政府的管理事务。他们牢记为党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满腔热忱、接续奉献,一棒接着一棒跑,一锤接着一锤敲,向老区人民交出了支教扶贫的合格答卷。


  王继君针对北冶小学书法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学生书写能力差的问题,从最基本的握笔、坐姿、运笔逐项教起,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导。他发挥自己的特长,自编了一套完整的书法教案和习字字帖,还自掏腰包购买了毛笔、水写布、墨汁、书画毡等书法教学器材,并将一间废弃的教室改造成专用的书法活动教室,帮助学校构建起完整的书法课程体系。王晓毅在西柏坡中学讲授初二年级计算机课程时,发现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十分匮乏,而且有沉迷电脑游戏和小视频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组建了编程社团,给同学们播种下科技强国的理想。


  育人更在育心。曹刚来到西柏坡后,发现镇里学校的体育课形同虚设,课上孩子们扎堆遛弯。他从整肃纪律、列队训练开始一步步调整,后又逐渐增加了很多科学系统的教学训练,组建起不同体育项目的社团,希望引领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张梦泽在教学中细心地发现,由于多数孩子来自单亲家庭或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爱沟通的现象。于是,她创设了“学会赞美”主题班会,让每个孩子发现周围人的优点,互相鼓励、彼此赞美。一开始大家都羞于开口,在张梦泽的引导下,孩子们逐渐活泼起来,夸赞同桌的水杯、同学的微笑、班长的学习成绩……孩子们的欢笑声,洋溢着欣赏、尊重别人和被欣赏、被尊重的快乐。郑英璇还利用本职工作优势,积极开展了“知识产权进校园”活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发明创造的兴趣,将知识产权文化的种子悄然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


  霜打红叶叶更红。支教青年们经历了赴革命老区支教扶贫的实践后,政治信仰更加笃定,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青年强,则国家强。谈及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人的寄语,广大青年表示,愿意积极参加更多根在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厚植为民情怀,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唱响青春之歌。(通讯员 梁 爽)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