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海南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处
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下称消博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圆满完成、中国(三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下称三亚中心)投入运营、《三亚崖州湾知识产权特区建设方案(2021—2025)》深入实施……今年以来,海南省知识产权局多项工作或正如火如荼推进,或已成功付诸实践。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有一支奋发向上、团结拼博的知识产权队伍,这便是海南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处(下称保护合作处)的工作人员。“海南省正奋楫扬帆,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知识产权为此贡献着力量。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护航海南省创新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合作处处长徐俊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做展会“护航者”
2800余个国内外参展品牌、600多个全球新品首发首秀……7月30日,第二届消博会在海南省海口市闭幕。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亦是本届消博会的亮点之一。“实际上,从首届消博会开幕前,我们就深度参与其中。”徐俊峰介绍,为更好地服务展会,该处成立工作专班,赴广东、上海调研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学习借鉴大型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做法。在该处的积极推动下,海南省印发多个知识产权保护文件,为消博会提供全面保障。
“我们立足‘最复杂的情况’,做‘最细致的准备’,把‘展前排查、展中检查、展后追查’全部落实到位。”徐俊峰介绍,在今年的消博会期间,保护合作处事先总结了首届消博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间的协调沟通,严格落实《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等,开展“展虫”清理行动,在展前下足了功夫。
不仅如此,保护合作处还积极统筹部署,协调多个部门成立消博会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形成展会现场确权维权、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公证存证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引入“区块链+公证”模式、前置预防性司法制度,开创集约、高效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
第二届消博会期间,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共处理15件知识产权侵权线索,对海南省申报参展的128件产品中的12件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清理“展虫”2起。
当发展“安全堤”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海南省三亚市凭借其优越的气候和地理位置,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和海洋产业的“先行军”。在这里,同样能看到保护合作处工作人员辛勤的身影。
2022年初,在该处的推动下,三亚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三亚中心面向现代化农业和海洋产业,开通专利快速审查、维权等绿色通道,并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助力推进海南省南繁种业、深海科技两大产业发展。”徐俊峰介绍,三亚中心从批复建设到正式投入运营尚不足一年,但通过该中心办理专利预审并最终获得授权的专利已达25件,其中首件种业领域快速预审发明专利仅57天便获得授权。截至目前,已有88家企事业单位在三亚中心成功备案预审资格,其中涉农企事业单位50家,涉海企事业单位33家;累计收到专利预审146件,其中现代化农业方向专利预审51件,深海科技方向专利预审58件。
徐俊峰向记者介绍,推进南繁种业、深海科技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直是该处工作重点之一,该处牵头起草的《三亚崖州湾知识产权特区建设方案(2021—2025)》已发布一年。该方案聚焦南繁种业、深海科技等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制度的集成创新,着力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和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先行示范区建设。“近年来,南繁种业、深海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势在必行,我们期待该方案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多推动效能。”徐俊峰表示。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踵事增华。“此次获得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既是肯定也是鼓舞,知识产权强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奋进自贸港、建功新时代正当其时。保护合作处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将以此荣誉为新起点,再接再厉,为海南省知识产权事业迈上新台阶贡献力量。”徐俊峰掷地有声地说。(姜同天)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