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个人、福建省南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商标监督管理科科长叶儒旺
提起南平的商标、地理标志工作,福建省南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商标监督管理科科长叶儒旺如数家珍。尤其是近年来,南平地理标志运用成效逐步显现、品牌保护不断增强,让他颇为欣喜。
“南平位于闽北,多山不临海。山地是南平发展最大的优势,而地理标志就是带着这些优势飞出山海的翅膀。”叶儒旺说。
如今,武夷岩茶、政和白茶、政和工夫等武夷山水品牌带来的品牌效应,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不过,曾经对地理标志品牌培育的意识不强,也让南平地理标志发展几经波折。
2007年,中国商标网公告栏里,一件名为“政和工夫”的商标注册公告引起了叶儒旺的警觉。
政和工夫属于福建省三大工夫茶之一,是福建红茶中最具高山茶品质特征的一种条形茶,主产于南平市政和县。“这件商标的申请人是政和县一家生产政和工夫茶的企业,我们很欣喜企业有较强的商标保护意识,但也担心如果商标注册成功,政和工夫的公共资源会被独占,而当地从事政和工夫茶叶生产的企业还有很多,这对政和工夫茶产业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一想到这里,叶儒旺马不停蹄地找到政和县政府,讲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另一方面,与当地有关部门积极联动,着手收集政和工夫相关史料等材料,抓紧时间与前述企业联系协商商标转让事宜。
最终,在叶儒旺的努力之下,这件商标被成功转让至政和县茶叶技术推广总站,为之后政和工夫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扫清了一道障碍。后续在南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推动下,“政和工夫”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并逐渐成为区域公用品牌。
“如今政和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都从事茶叶种植,农民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茶叶。目前,政和县茶园面积11万亩,年产茶叶1.75万吨,产值达到20.76亿元,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叶儒旺表示。
“政和工夫”的风波虽然过去了,但叶儒旺却陷入了沉思。“提升地方政府以及公众的商标保护意识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的工作还需要做得更细、更深、更实。”
面对南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叶儒旺与同事们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基础上,积极推动建立地理标志重点培育名单,深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协会对地理标志的史料收集、主体选择和材料申报开展调研工作,逐步形成了地理标志培育梯队结构。叶儒旺介绍,这个梯队结构便是先从县域到乡镇,再从乡镇到村级,层层递进挖掘、培育地理标志。
挖掘、培育是第一步,让产业依托地理标志做大做强才是根本。叶儒旺与同事们指导推行“政府(部门) 地理标志 农户”“协会 地理标志 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 地理标志 农户”等运作模式,不断健全服务体系,设立商标品牌指导站等,为企业提供商标注册等“面对面”服务;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当地企业、农户家里,增强他们对地理标志保护的意识。
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叶儒旺用脚踏实地的干劲,书写着知识产权耕耘者的故事。(本报记者 张彬彬)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