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正在电商平台的直播间介绍各式木梳。通讯员 韦 韬 摄
被誉为“中国木梳之乡”的安徽省泾县榔桥镇,是一个只有3万多人的皖南小镇,却有着上千年制作木梳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政策的扶持下,在几代木梳制作艺人的努力下,榔桥木梳渐渐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2014年,榔桥木梳的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如今,搭乘着电子商务产业的快车,榔桥木梳已实现华丽转身,年产值达2.5亿元,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让一把把小木梳走进千家万户。
实现华丽转身
在榔桥镇,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徐福海。徐福海被称为现代榔桥木梳产业的奠基人,大家都习惯尊称他一声“徐老”。他能在当地有如此高的威望,和木梳有关。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徐福海创办了当地第一家民办工厂“徐氏工艺品厂”,专门生产木梳。在徐福海的带动下,在国家富民政策的支持下,当地农户纷纷效仿建厂,榔桥木梳逐渐成为当地主导产业。统计数据显示,以榔桥镇溪头村为中心,周边乡村陆续出现了众多木梳作坊、工厂,家家都会做木梳。到2000年前后,榔桥的木梳加工厂及作坊遍地开花,从业人员超2000人。
木梳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备料讲究,制作程序相当复杂。以制作流程为例,其将流传千年的木梳工艺与徽雕文化相结合,前后要经过切盘、切片、蒸煮、开齿、打磨等28道工序,不同品类的梳子在后期加工中还要分别增添若干道制作工序。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以徐福海为首的一批工艺技师,不断探索机械生产技艺。经年累月下,榔桥木梳的制作不仅实现了由家庭作坊向专业化生产的转变,而且培养出大批木梳专业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胡桂荣是徐福海的儿媳妇,也是榔桥木梳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1997年,胡桂荣和丈夫创办了自己的竹木工艺厂,开始自主创业。为了进一步扩大木梳产品销售市场,她奔波于各大城市,谈下了一笔又一笔生意。在多年的打拼中,她意识到,产业想要获得发展,不仅要守住传统销路,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打响品牌,拓展新的销售渠道。
2002年,胡桂荣成立了泾县润发梳业有限公司(下称润发梳业),注册了木梳品牌“缘木轩”,并先后尝试电话推销、建网站、开拓外贸渠道、电商销售等多种发展模式,来扩大品牌影响力、拓展销路。
带着梦想努力拼搏,润发梳业越做越大,胡桂荣也成功地将榔桥木梳带出安徽,卖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日韩、欧美。为此,胡桂荣不仅被评为安徽省第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还参与起草编制了《中国木梳行业标准》。与此同时,“缘木轩”还被评为“安徽老字号”。
搭上电商快车
走进泾县榔桥镇溪头村的木梳产业园,车间里一片忙碌的景象,工人们正在专心地制作木梳。而在20多公里外的泾县电商产业园内,工人们同样忙个不停,他们正在为即将快递出的木梳打包。
“欢迎新进直播间的顾客。这把梳子是高端檀木梳,现在下单有优惠……”在位于泾县电商产业园的润发梳业的直播间,主播正在热情洋溢地推荐木梳产品,而一分钟内,“缘木轩”的拼多多直播间就卖了几十把木梳。
“我们每天的快递单有好几本书那么厚,而在销售旺季,一天就能卖出5000多把。”对于直播间的销售成绩,润发梳业电商负责人徐展鹏习以为常。
徐展鹏是胡桂荣的儿子,师承祖父和母亲,是榔桥木梳的第三代传承人。从小就对木梳制作耳濡目染的他,对电商等新事物有着较高敏感度。他介绍,2017年,他率先将“缘木轩”品牌入驻拼多多,然后又入驻京东等电商平台。截至目前,该品牌在拼多多一家平台上的年销售额就高达1000多万元,占公司总销售额近一半。
在榔桥当地,像徐展鹏这样借力电商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人家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木梳企业开始开拓线上渠道。
今年年初,溪头村村民查成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在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销售木梳。半年不到,销售量就接近10万单,最多一天销售1500单。这让他始料不及,也坚定了他继续发力电商销售的决心。
“时代发展太快,从生产到销售,都在飞跃。”看到榔桥木梳产业借助电商平台远销全国,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产业不断兴旺,文化得到传承,徐福海惊喜不已。
据榔桥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榔桥镇现有木梳生产销售企业110余家,从业人数3300人。近年来,在电商的带动下,木梳行业年产值达2.5亿元,其中电商销售额占50%以上。木梳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乡村振兴、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广阔的乡村,传统手工业一直都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但很多地区的手工业常常因打不响品牌、拓不开销路,导致产业式微,甚至是手艺失传。”拼多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重新激活并传承乡村的手工技艺,带动村民致富,平台将投入10亿元级别的专项流量资源和现金补贴,扶持优质的乡村产业品牌发展,推动传统手工业升级。
从家庭作坊到机械化生产,从传统代销到电商销售,榔桥木梳完成了一次次华丽转身,也“梳”理出了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本报记者 姜 旭)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