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知识产权全链条发力 创新名城高水平建设-博天堂最新

2021年江苏省暨南京市知识产权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南京江北新区举行。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南京市连续第四年以市委一号文件发布全面建设创新名城的新政策。在高水平创新名城建设中,知识产权工作是保障。“十三五”期间,南京市持续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以在全国率先建成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知识产权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为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

  今年4月21日,《2020年南京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南京市有效注册商标量达35.072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2.86件,分别较“十三五”初年增长了3.3倍和2.4倍;2020年,全市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3128件,同比增长78.34%,较“十三五”初年翻了三番。2020年,全市知识产权运营交易登记5454项,交易金额144.97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34.2亿元,较2018年翻了四番多。在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南京市共获得21项中国专利奖;全年培育市级以上高价值专利中心21家,高价值专利组合10个……这些数据成为南京全链条知识产权工作的最好注解。

  围绕产业链 打造创新链

  工厂产生的粉尘如不经过处理便向大气排放,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通过多年治理,雾霾减少了,天也更蓝了。这其中,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材公司)的发明专利“一种高透气量非织造布覆膜滤料、其制备方法及其所用的覆膜装置”(专利号:zl201310542807.3)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该专利发明人之一,中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费传军介绍,该覆膜滤料透气性高、过滤效果好,能够高效过滤气体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于水泥行业,按每年产能为20亿吨计,采用这项技术每年就能节省能耗6.7亿元,减排粉尘3.86万吨。因为显著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该专利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

  实际上,在这件中国专利金奖背后,是南京市对于高价值专利长期的培育布局。中材公司承担了南京市2018年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通过2年多的实践,该公司进一步优化了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建立了研发全过程专利信息跟踪分析机制和专利申请预审机制,产出了一批高价值专利。项目实施期间,提交发明专利申请45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3件。

  “十三五”期间,南京市委、市政府先后颁布实施《南京市“十三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南京市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意见》《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制定出台《知识产权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围绕八大产业链布局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打造一批产业领域高价值专利及专利组合。同时,南京实施地理标志培育工程,规范专利非正常申请,将高价值专利发展列入考核,全面提升南京市产业、企业和品牌核心竞争力。为让创新主体对专利质量提升有更直观的认识,南京市知识产权局出台了《南京市高质量专利认定办法》,从创新创造水平、法律稳定状况和实施运用状况三大维度10个方面,对专利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发挥对高质量专利培育和产出的导向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0年底,南京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9件,位于全国第一方阵。近年来,南京市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计划,在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企业、示范企业、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中心、高价值专利组合等方面,对企业形成梯度培育体系。目前,南京市在八大产业链建成72家市级以上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形成30项高价值专利组合,1155家企业贯标合格,培育市级以上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82家,在15家高新园区开展专利导航工作。目前,南京面向产业企业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体系已经形成。

  聚焦大保护 持续抓落实

  随着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走向纵深,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此,南京市以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城市”为目标,着力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让企业开展创新少了后顾之忧。

  2020年12月,南京市知识产权局收到一面写着“高效、公正、专业”的锦旗,这是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正大天晴)送来的,以表达对南京市知识产权局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感谢。

  “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是我们研发团队历经10余年时间耗资超10亿元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2018年6月上市,此后仅半年即已发现全国有50余家生产和贸易型企业在各平台网站上发布销售安罗替尼原料的信息,严重侵犯了我们的知识产权。”正大天晴知识产权总监沈军告诉记者,该公司按照法律规定的“通知—删除”规则向涉事平台发送通知函,虽达到了快速遏制网络侵权势头的目的,但没过多久,侵权行为又死灰复燃。

  2020年6月,正大天晴向南京市知识产权局提交行政执法请求。经过南京市知识产权局的审理,最终裁定两家侵权主体许诺销售的行为侵犯了正大天晴安罗替尼化合物专利的专利权。沈军介绍,随后,正大天晴再次以“通知—删除”方式依据上述两项行政裁定通知相关电商平台删除同类侵权信息。全部电商平台在收到正大天晴此次警告函后均在第一时间采取了删除、断开连接等技术措施清除了全部侵权信息。正大天晴在随后的监控过程中,亦未再次发现类似侵权信息,达到了此轮维权所确定的彻底杜绝侵权的目的。

  根据《2020年南京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南京市知识产权局在2020年办理行政裁决案件35件,行政调解案件4件,查处假冒专利和商标侵权案件599件。南京市连续17年在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向海内外发布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营造了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

  南京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协同联动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与行政诉调对接,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案件繁简分流改革,实现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络市辖区全覆盖。2020年全市组织开展“铁拳”“蓝天”“剑网”“秋风”“护航2020”“昆仑2020”等多项专项整治行动,共立案查处侵权假冒案件2175件,涉案金额2.4亿元,罚没款2188万元,抓获犯罪嫌疑人468人,提起公诉343人,审结知识产权案件5579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95个,彰显了南京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立场和决心。

  同时,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快速推进,该中心运行两年多来,开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预审领域,增挂南京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牌子。截至目前,该中心累计受理专利预审申请2977件、授权909件、备案单位1383家,完成电商专利侵权判定456起。近日,该中心牵头起草了《专利申请预审规范》,这是专利申请预审领域首个获批立项省级地方标准。

  构建多平台 运营有效益

  知识产权的价值如何体现,关键是在运用。近年来,南京市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上演着一个个专利成果转化的生动故事。

  过去,东岳集团下属各分公司每年产生的废硫酸约5万吨,危废物的处理成本高达3000元/吨,其下属山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决定投资建设5万吨/年废硫酸无害处置装置。通过南京市先进环保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开展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以1700多万元技术许可费获得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废酸再生专利技术使用权。2020年7月20日凌晨5点,浓度为98%的成品浓硫酸正式产出,硫酸回收装置成功运行,实现了硫资源循环利用。

  “十三五”期间,中国药科大学专利转让/许可共52件,转化金额达4.81亿元。该校知识产权运营团队深入课题组交流,从科研立题立项开始到专利申报、转化全流程服务,用先进技术服务于产业发展。“学校工学院院长顾月清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肿瘤早期诊断探针及靶向前药的研究,2017年的两个研究成果获专利授权,学校运营中心把关专利申请质量并积极跟进授权过程以及线上线下多途径重点向企业推介。2020年,两件专利以20万元转让给南京诺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有了专利转让的良好合作基础,双方决定共同共建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诺源医疗分子影像联合实验室,推动新型荧光探针的开发和荧光分子影像技术的应用及临床转化。”该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自2018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以来,南京市已建成“一核两翼多平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架构。知识产权大数据支持平台是为“一核”,目前该平台已投入使用,为全市知识产权大数据分析提供基础支撑;南京江宁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江北新区国际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为“两翼”,目前两大功能服务区已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31家、知识产权服务人才3600余人;10家特色平台和11家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是南京市构建的知识产权运营“多平台”体系,这些平台服务于南京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有效促进了知识产权运营交易,目前,“多平台”拥有可运营专利3.117万件,主营总收入7亿元,其中9家平台2020年收入超千万元。

  同时,南京市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努力为轻资产的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南京市知识产权局、南京市财政局联合发布《南京市知识产权融资质押物处置补助实施细则》,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闭环;完成知识产权数字资产化课题研究和场景化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顺利推进。

  迈向“十四五”,南京市知识产权系统正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人才多位一体的知识产权工作格局,全面服务于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工作,向着建成知识产权强市的目标不断推进。(本报记者 吴 珂 本版图片由南京市知识产权局提供)

 


  (编辑:晏如 实习编辑:田伊慧)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