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创新法治环境 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博天堂最新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技术类案件审判工作概览


  一朝破题开路,六载风雨兼程。自2014年11月6日挂牌成立那天起,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就被赋予了管辖技术类案件的使命,肩负起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开路人的重托。建院以来,全院技术类案件累计收案1.625万件、审结1.3108万件,居全国首位。相关案件广泛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立足审判职能,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法治环境,以严格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呵护创新热情、提升创新活力、保护创新成果,积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


  提升审判质效


  加大保护力度


  收案高压态势下结案屡创新高


  统计数据显示,建院以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累计收案突破10万件,其中技术类案件收案1.6万余件,占比15%。与此同时,技术类案件结案大幅跃升,年均增幅高达44.1%。


  技术类案件结收比和技术团队法官人均结案均逐年增长。2020年,技术类案件结收比提升到143%,同比增长74%;技术团队法官人均结案233件,同比增长81.7%,是2016年至2019年间年均人均结案的1.7倍。


  在审的3325件技术类案件中,民事案件有1575件,行政案件有1750件;一审案件有3307件,占比达99.5%。


  在审技术类案件中,涵盖专利行政、专利民事、计算机软件、技术合同、技术秘密、植物新品种等各类案由。其中,专利行政在审1750件,专利民事在审921件,计算机软件在审554件,合计占比高达97%。


  坚持严格保护、统筹协调和同等保护


  积极适用证据规则,加大程序措施实施力度。依法采取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现场勘验等程序措施,规范保全标准和程序,着力解决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在“ibm公司诉前财产保全系列案”中,对被保全人的多项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进行了保全,在加快审理节奏的同时,为后续执行工作提供了充分保障。在“清华大学等诉君合信达公司等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中,组织多名专家证人、诉讼代理人积极探索证据开示,确保庭前准确归纳争议焦点,保障庭审有序高效。在“握奇诉恒宝案”中,主动调查取证的同时积极适用证据规则,并据此认定侵权获利数额,为破解举证难问题提供新路径。


  以知识产权市场价值为指引,探索精细化、科学化的损害赔偿认定机制。在“四维图新电子地图系列案”中,将当事人之间的合同标的额作为侵权方对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认同的标准,将第三方许可使用费作为确定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的重要参考,两案判赔额合计超过7500万元。在“中影寰亚与银河互联案”中对公证费、律师费的赔付举证责任和酌定条件进行了详细梳理。在“宏达国际诉魅族科技等侵害发明专利权案”中,在认定被诉侵权产品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当事人举证,在法定最高限额以上合理确定了300万元的赔偿数额。


  促进行政标准与司法标准统一,提升裁量一致性。通过多种形式的座谈交流,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协同配合和程序衔接,构建专利行政案件全流程审理机制,从源头上促进知识产权严保护政策贯彻落实。据统计,技术类案件中被诉裁决撤销率有所下降,近3年撤销率从2018年的14.2%,下降到2019年的11%,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7%,初步表明司法和行政裁量标准的一致性得到提升。


  坚持中外主体同等保护,打造知识产权国际诉讼优选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涉外案件的审理中始终坚持“同等保护”原则,先后在“ykk株式会社旁开扣发明专利权无效行政纠纷”“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涉白光led灯发明专利权无效行政纠纷”等案中收到涉外当事人的感谢函或锦旗。据统计,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结的涉外知识产权行政案件中,国外当事人胜诉率49%,与中国当事人胜诉率基本持平;民事案件中,国外当事人的胜诉率为68%,客观反映了当前中外知识产权领域竞争的力量对比现实。同时,双方均涉外案件日益增加并占有一定比例,进一步说明专业、公正的司法形象,使得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日益成为国际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优选地。


  聚焦审判难点


  创新审理举措


  面对持续攀升的案件数量,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不断开拓思路、完善机制、发掘潜能,多措并举为技术类案件审判加速度。


  构建“三位一体”技术类案件审判机制


  聚焦专业化审判团队建设。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目前拥有全国审判业务专家2名,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10名,首都青年法学家2名,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英才培养计划”人才6名。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审判特色人才高地”“北京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人才培养基地”和北京市委政法委“政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三大平台优势,以专家型法官带队专业化审判团队,发挥骨干梯队的攻坚作用,提高整体队伍协同工作能力。同时,优化技术类团队人员配置,目前,全院在编干警中有30余人兼具技术和法律背景。


  优化技术调查官参审制度。一是细化案件所属领域,精准指派技术调查官,确保技术事实查明工作的准确性。二是探索技术调查官全方位参与诉讼活动机制,从诉前到诉中,从保全、勘验到开庭,拓宽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活动范围。三是持续探索技术事实查明机制,使得专家陪审、专家辅助人、技术鉴定、专家咨询与技术调查官协同发挥作用。至2020年底,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技术调查官共参与了2489件案件的技术事实查明工作,其中涉及保全勘验110件,提交技术调查意见1674份。与此同时,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技术类案件审判质效得到明显提升,2020年技术类案件结案率同比上升47%。


  完善专业化陪审员参审机制。一方面,扩充陪审员数量,建立专业化陪审员队伍。目前,全院陪审员共计577人,其中35%的人拥有专业技术背景。另一方面,优化均衡参审分配方式,从专业专长陪审员库中根据参审需要,建立生物化学、计算机、机械等专业子库,在保障随机分配的同时兼顾专业化陪审模式。


  完善审判监督和案件研究三级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审委会决定职能,讨论决定重大疑难复杂敏感案件的处理方式,研究决定多元化解、裁判文书简化等重大事项和规章制度。


  健全院庭两级专业法官会议体系,发挥其审委会前置过滤和案件咨询作用,建立发改案件常态讲评机制,总结办案经验、发布办案指引、提供个案咨询,实现庭级审判工作机制的完善和审判质效的提升。


  强化特色专利委员会建设。以“京知专利论坛”为平台,就“权利要求的解释”“创造性判断”等具体法律问题开展培训交流。定期召开系列案件讲评会,用鲜活案例促进类案同判。承接涉专利司法实务的调研工作,陆续就“涉标准必要专利”“涉药品上市审批专利案件审理”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其中《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愿景、问题及其司法应对》获北京市法院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探索集约审理,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动态跟踪各类案件收结数量及变化趋势,精确调配团队类型,全院目前配备有13个专利审判团队和4个计算机软件审判团队,专门承办技术类案件。二是对接诉讼程序、统一裁判标准,积极探索跨部门、跨团队的关联案件协调审理机制,同时开展专题调研工作,推进专利民事行政案件合并审理。三是建立诉调对接工作体系,与北京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等社会调解组织开展合作,逐步形成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主导、调解组织共同参与的诉调对接平台,2020年诉前成功调解案件104件。四是简化文书,完善要素式文书格式,简化后的文书撰写时间缩短约25%,有效提高了裁判文书撰写效率。


  利用“云模式”,确保技术类审判不打烊


  2020年初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一体联动诉讼服务,从立案、送达、开庭等各环节进行全面部署,力保疫情期间审判体系高效运转。一是稳步推进“云立案”。及时启动诉讼服务应急防控机制,打通热线电话、邮寄材料、网上诉讼服务联动结合的立体化“便捷通道”,实现“不跑腿、少聚集、防传染”。二是统筹推进“云送达”。对接国家知识产权局打造专利行政案件全流程线上审理机制,2020年全年90%的专利行政案件通过该机制顺利推进,相关机制获评北京法院第二届司法改革“微创新”最佳示范案例。三是全力推进“云庭审”。2020年,全院进行线上庭审和调解的案件共计1.3309万件,占收案数量的56%。“本田诉长城专利案”等案件通过“云调解”高效妥善结案,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发挥指引作用


  优化科创环境


  提速增效的同时,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还高质量审结了一大批疑难复杂、社会关注度高的技术类案件,积极发挥了司法保护科技创新、维护竞争秩序、引导纠纷解决、优化营商环境等职能作用。


  探索科创前沿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裁判规则。在“首例微生物专利侵权案”中,对涉微生物专利的侵权判定,尤其是在鉴定方法的确定问题上作出了有益尝试。“首例生物基因技术药物发明专利授权案”涉及相关领域最前沿的单克隆抗体基因技术,其确立的创造性判断标准对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影响深远。“首例云服务器存储侵权案”涉及云服务器租赁服务提供者主体性质认定以及过错判定问题,对我国云服务器租赁服务这一新兴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关键影响。“首例图形用户界面外观设计侵权纠纷”和“首例图形用户界面外观设计无效纠纷”确立了图形用户界面这一电子信息领域新型创新增长点的侵权判定和授权确权标准。


  通过标杆案件发挥示范作用。“皇家kpn诉小米侵犯涉标准必要专利权纠纷案”确立的权利要求解释的相关规则,提示通讯领域企业在参与标准制定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与其专利申请相配合,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其自身利益。在“安斯泰来诉前行为保全案”中探索诉前保全措施在药品行业的适用,对于保护医药企业合法权益,促进新药培育具有积极意义。“莱希勒公司千万标的专利侵权纠纷案”在线调解结案,被市高院评为“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提供司法保障的优秀案例。“农大372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权权属纠纷案”厘清了超级玉米品种——“农大372”的植物新品种归属,推进了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对该品种权的审查程序,有利于该优质品种的后续规模化生产。


  探索符合知识产权审判规律的裁判方式。在“互联网专利第一案”搜狗诉百度专利侵权案中,尝试在认定百度侵权的基础上,先行判决其停止侵权,随后另行审理赔偿数额问题,有利于权利人迅速赢回市场,也有利于尽快确定诉讼预期,促进纠纷解决。


  创新司法服务


  参与社会治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期间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法院扎根于审判一线,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始终坚持执法办案和参与社会治理两手抓、两手硬,在处理好每一起案件的同时,积极拓展司法职能,创新司法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


  聚焦关键领域,贡献司法智慧。疫情期间召开“涉化学药品专利”新闻发布会,深入调研建院以来审理的医药专利案件情况,为抗疫一线医务人员防控科研攻关提供司法服务理论指引,相关内容被国新办发布会引用。针对标准必要专利这一当前国际形势下的知识产权热点问题展开调研,总结国内通讯企业面临的四大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助力国内通讯企业识别风险、迎接挑战。


  推进司法公开,打造阳光司法形象。一方面扎实推进庭审直播和文书公开工作,充分发挥司法的规范和引领作用。2020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中国庭审公开网上累计直播案件6284场,在全国中级人民法院中排名第5名,获“优秀直播法院”称号。另一方面,创建常态化的庭审观摩机制,定期组织和邀请人大代表、青年律师、法学院校师生等人员观摩庭审,零距离感受法治思维、培养法治精神。


  加强与相关部门及组织的沟通衔接。针对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相关集体管理组织发送司法建议,针对性深化诉源治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诉讼。


  积极开展专业普法活动。打造“京知讲堂”“以案释法讲师团”等巡回讲堂优质品牌,传递法律知识、宣扬法治理念。多次前往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巡回审判并与京东、小米等科技企业进行深入座谈。


  搭建平台,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通过举办“律师及专利代理人开放日”活动,为法官与律师、专利代理人职业互鉴搭建平台,听取司法需求、传递司法理念。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的一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工作大局,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开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局面。(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  祝文明  通讯员  陈一平  采写 )



(编辑:侯岭)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
网站地图